日前,福建省工商联在宁德发布的2025福建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,福建新华源科技集团以132.7亿元营收位列榜单第38位。
从最初3万纱锭的规模起步,到如今成长为拥有四大纺纱生产基地、150万纱锭的行业标杆企业,多年来,福建新华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新华源集团”)持续加码创新研发,积极拥抱数智化转型浪潮,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纤维素纤维纺纱企业之一。
2018年,陈文接棒出任新华源集团总裁,成为这家老牌纺织企业的“新领航人”。
彼时的纺织行业正面临贸易壁垒高筑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,这位青年企业家,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捕捉到关键趋势:“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,已从‘保暖耐用’转向‘绿色时尚、功能多元’,这是行业重构价值链条的关键窗口。”
上任伊始,陈文便确立“创新驱动”的破局战略,将企业核心资源向绿色纤维素纤维研发倾斜。
在一次行业展会上,一位采购商的话让他坚定了方向:“我们急需莱赛尔这样既环保又高性能的面料,在海外市场太受欢迎了!” 展会结束后,当同行仍在观望时,陈文立刻带领技术团队加码研发投入,果断扩大莱赛尔纤维使用量,这一前瞻性决策,让新华源集团在2025年纺织行业需求疲软期仍实现逆势增长,上半年核心指标超额完成,莱赛尔系列产品占比显著提升。
如今走进新华源的样品陈列室,高端时装用纱、休闲服饰纱线、家纺床品原料琳琅满目,覆盖全场景应用的200多个纱线品种,印证着陈文 “以需求定义创新” 的理念。
“运动休闲服饰的莱赛尔用量已提升40%,我们任何时候都能按时交付高品质纱线。”陈文的自信,源于从源头把控的品质体系:粘胶与莱赛尔原料选自赛得利集团,莫代尔原料采用唐山三友产品,生产全环节严把质量关,确保每批纱线性能稳定。截至2025年,集团自主研发的10项绿色纤维新产品中,7项达国际先进水平,3项居国内领先。
“传统纺织业的痛点,要用数字技术彻底破解。”陈文的数智化转型决心,在市场低迷期更显魄力,集团逆势投资建设年产8万吨的立华智纺项目,这座承载转型使命的 “绿色工厂”,成为破解“用工多、能耗高、效率低”的典范。
走进立华智纺车间,自动化设备有条不紊地完成清花、梳棉、并条全流程工序,偌大厂房内仅有数名操作工巡检。通过“5G+工业互联网”技术,车间实现从下单到物流的全流程智能化,曾经需要数百人驻守的生产线,如今已升级为无人值守的“黑灯工厂”。
更关键的突破在于“智慧大脑” 的构建:2021年底,新华源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技术团队成立数纺云公司,自主研发工业互联网纺织大数据管理平台。
在集团数据管理中心,实时跳动的产量、能耗、设备运行数据清晰呈现在屏幕上,车间采集的生产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,管理者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。
“万锭用工降至12人,生产效率提升30%以上,吨纱能耗降低35%。” 陈文对转型成果如数家珍。与此同时,集团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项目,预计2026年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50兆瓦,年发电量约5750万千瓦时,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.8万吨,实现“数智化” 与“绿色化”的双重赋能。
技术创新的积累更转化为硬核专利:集团攻关“高强耐磨短流程赛络纺锦纶包芯纱产业化关键技术”,获发明专利6项、实用新型专利110项,先后被授予“中国粘胶差异化精品纱线生产基地”“中国莱赛尔纱线特色产品生产基地” 等称号,旗下两家省级技术中心还主持参与多项国家、行业标准制定。
这背后,是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创新体系的支撑,依托纺织行业纤维素纤维绿色智造技术创新中心,联合赛得利等上游巨头,携手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,形成从原料到终端的全链条创新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