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灯光洒在唐代团花对羊纹绫上,当阿塞拜疆蚕农抚摸着中国桑苗抽出的新芽,当巴黎名媛舞会的聚光灯再次聚焦潞绸华服……今年以来,我国丝绸企业通过技术输出、文化交融、产业共建等多元路径,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合作。2025年上半年,从学术殿堂到桑蚕基地,从非遗展厅到智能工厂,我国丝绸企业用创新与匠心,让千年丝路文明在海外焕发蓬勃生机。
非遗技艺叩响世界之门
在前不久举办的“陌桑中国”非遗展演上,当台绣的玲珑剔透、扎染的奇幻色彩与茶艺的东方意境一同呈现在中亚观众面前时,300余位嘉宾都惊呼不可思议。同期举办的丝绸与丝路展览,更以145件古今丝绸珍品,勾勒出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文明交流轨迹。北朝对狮对象牵驼纹锦上的胡商形象,与现代数码印花技术制作的丝路地图相映成趣,讲述着历史故事。
在杭州,文化遗产与当代时尚中美学术会议上,纽约时装技术学院专家手中的3D打印丝绸小样,与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展示的宋锦纹样数据库碰撞出灵感火花。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分享的中法时尚之约项目,让巴黎吉美博物馆的观众看到:当唐代联珠纹遇上立体剪裁,当蜀江锦院的花楼织机与AI设计软件协作,传统丝绸如何成为国际时尚舞台的常青树。2025年的丝绸文化出海,早已超越器物展示,而是通过“非遗+科技”“传统+时尚”的融合,实现文明基因的现代传译。
技术输出激活全球桑蚕链
今年以来,从桑苗培育到缫丝织造,我国茧丝绸全产业链技术正为越南、阿塞拜疆等国的桑蚕业注入新动能。
“这些中国桑苗让我们的蚕茧产量从236公斤跃升到600吨。”阿塞拜疆加赫蚕种站总技术师马涅特说。自2016年引入中国450万株桑苗与杂交蚕种后,阿塞拜疆的茧丝绸产业如今已拥有“加赫-1号”等自主繁育品种,单茧产丝长度达1200米。
越南专家团今年5月来到安徽阜阳桑蚕基地,深入考察恒硕合作社的物联网养蚕系统。该系统使用手机APP即可调控温湿度,自动上簇机让蚕茧合格率提升30%。在京九丝绸公司,6400绪的飞宇自动缫丝机轰鸣作响,这套中国自主研发的设备让生丝等级稳定在6A级,引得越南专家当场提议共建中越蚕桑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。
从单点合作到生态共建
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内,嘉欣丝绸工业园打造的“工贸一体”供应链集群已吸引202家企业入驻,创造3.2万个就业岗位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迎新在调研时,肯定其“三大供应链集群”协同模式,认为这为纺织行业“走出去”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。江苏苏豪控股集团则以柬埔寨为支点,构建“原料采购―设计研发―生产制造―品牌营销”全产业链闭环。该公司去年对希腊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07%,并通过“跨境电商+产业带”模式推动中国标准“出海”。
技术与文化的双轮驱动,让合作模式不断创新。万事利集团的AI花型设计大模型与无水印染技术,将传统丝绸带入智能化生产时代,其“金蚕一号”黄金茧技术产品引发莫桑比克大使团的合作意向;山西高平潞绸连续亮相巴黎名媛舞会,以“非遗+时尚+外交”模式实现文化输出;广新种业首批10万张蚕种出口乌兹别克斯坦,通过“线上农技服务”构建跨国产业服务网络。
老挝专家团考察广西河池学院时,对该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的能力表示赞赏,双方就共建桑蚕产业创新中心达成初步意向;印度丝绸协会代表团参观广通集团后,期待在蚕种生产与叶绿素项目上展开深度合作;肯尼亚代表访问上久楷宋锦时,提出共建非洲丝绸产业基地的设想――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国丝绸业海外合作的深层逻辑:从单点技术输出转向产业生态共建。
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中国丝绸相关技术服务出口占比大幅提升,中企在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建成的12个桑蚕产业园区创造超10万个就业岗位。正如“丝绸与丝路”展览所传递的理念:丝绸不仅是商品,更是文明对话的纽带。